
小编以某校园贷平台为例,梳理出八项常见费用。
1.贷款利息:该平台目前的利率范围为10%-24%。在该平台上借贷的最高年利率设定为同期银行借款年利率的4倍。
2.逾期罚息:发生逾期时,正常利息费用停止计算,逾期1-10天的收取0.05%的逾期罚息,10天以上收取0.1%。
3.逾期管理费:发生逾期时,正常借款管理费用停止计算,逾期1-10天的收取0.1%的逾期管理费,10天以上收取0.5%。
4.充值费:充值资金0.5%的转账费用,充值费上限100元。
5.提现费:提现金额0.3%的提现费,不设上限。
6.借款服务费:根据借款人信用等级收取,借款成功后一次性缴纳。该平台把借款人信用划分为7个等级,最高等级(AA)费率为0%,第四等级(C)费率为2%,最低等级(HR)费率为5%。
7.借款手续费:借款成功后,一次性交纳500元的手续费。
由上述七项收费可见,平台对于借款收取的费用名目繁多,除了收借款利息,还会收取提现费、借款服务费、借款手续费和提现费。如果出现逾期,则会收取逾期罚息和逾期管理费,费率往往要高于借款利率,而还款时还可能涉及到充值费,如果综合考虑这些因素,学生需要承受的实际借款利率很可能大大超出平台所公示的利率。
8.是神秘的“代理费”:为扩大业务,圈占“地盘”,校园贷平台一般会设校园代理,这些代理人通过为平台争取客户,可以从平台领取提成奖励;如果代理人主动拉生意,成为中介,则还可以同时从借款人手里抽取中介费,对于学生而言,这就是通过校园中介借款时还需缴纳的“代理费”。
曾有报道指出校园代理的生财之道:当学生通过平台申请贷款后,该校代理便会与之联系,告知学生如果不通过自己来办理申请,审批通过的概率会很低,而假手于自己则可以保证成功——条件是支付一定的手续费,即“代理费”。那些听话交出了“代理费”的学生,将不得不接受钱在到手之前再被剥去一层的现实。

校园学生能否信用消费?在中国的学制下,多数大学生都满18周岁。按照中国法律,大多数大学生已然拥有完全的民事责任能力,所以不能“一刀切”地剥夺他们获得信用贷款这种金融服务的权利,这是“普惠金融”的应有之义。
校园贷的本意是通过资本的合理流动,来解决大学生在自我提升和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不足。但由于监管不力、缺乏规则、大学生自身消费观念扭曲等种种原因,作为P2P蛮荒时代的产物之一,乱象丛生的校园贷对大学生竟从扶持变成压榨。不谙世事的大学生,稍不留神就将处于审核过宽、高息重费、暴力催收等各方蛮力的挤压之下,一旦迸出鲜血,喷溅在高校净土,难免触目惊心。
金融机构应该综合学生过往的信用记录(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信用记录)、收入情况(少数学生有稳定的奖学金和兼职收入)、家庭支持力度等给出是否发放信用卡、授信额度有多高的判断。这也是信用发达社会,大学生很难获得信用卡和信用贷款的原因。另一方面,涉事金融机构发放如此巨额的贷款,在贷款人真实性审核、还款能力评估等多个方面出了纰漏。
正常的校园金融生态应该是:债务违约的大学生自己承担责任;违规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自担亏损;但金融监管部门要做好金融教育,及时惩罚金融机构滥发贷款于前,利用暴力、株连手段追债于后。“校园贷”固有其风险,但它不能,也不该是高利贷。监管部门应有所为,有所不为。
校园贷行业暴露的种种问题,折射出资本与公益的彼此抵触,校园与社会的相互入侵。但这些并非天生矛盾,相信通过大力监管和规则完善,校园贷可以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”。